BLC-V 避雷器帶電測試儀是檢測氧化鋅避雷器運行中各項交流電氣參數的專用儀器。
具有下列特點:
1. 800×480彩色液晶圖文顯示。
2. 配備嵌入式工業級控製係統。
3. 觸摸操作方式,支持外掛無線鼠標。
4. 具有設備數據管理能力。
5. 交、直流兩用型,內帶高能鋰離子電池,特別適合無電源場合。
6. 真正意義上的三相同時測量。
7. 特性數據、波形同屏顯示。
8. 多種電壓基準信號取樣方式:
① 有線方式:從PT端計量繞組取信號,V/I變換(隔離)後,數字信號有線傳輸。
② 無線方式:從PT端計量繞組取信號,V/I變換(隔離)後,數字信號無線傳輸,省去電纜長距離連接。
③ 無電壓方式:不需要從電壓互感器二次端子取信號,采用軟件計算的方式找到電壓基準。
9. 安全可靠,電壓通道采用隔離V/I變換,從而避免PT 二次側短路,減小信號失真。
10. 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現場使用不需要筆記本電腦支持(內帶嵌入式工業計算機),具備電腦同等效果。
11. 帶電、停電、試驗室均可適用。
1.3 性能及技術指標
1. 電源:220V、50Hz或內部直流電源。
2. 參考電壓輸入範圍(電壓基準信號):50Hz、30~100V。
3. 測量參數:
泄漏電流全電流波形、基波有效值、峰值。
泄漏電流阻性分量基波有效值及3、5、7、9次有效值。
泄漏電流阻性分量峰值。
全電壓、全電流之間的相角差。
運行(或試驗)電壓有效值。
避雷器功耗。
4. 測量準確度:
電流:全電流>100μA時:±5%讀數±1個字;
電壓:基準電壓信號>30V時:±2 %讀數±1個字。
5. 測量範圍:泄漏電流100μA~10mA(峰值),電壓30~100V。
6. 電壓取樣方式為:電壓互感器(或試驗變壓器儀表繞組)的電壓信號經過配套的V/I變換有源傳感器接入電壓通道,作為參考電壓信號。
7. 電流取樣方式為:電流通道為內置穿芯式小電流傳感器取樣方式,信息失真小。
8. 電源保護:電源插座內帶保險管時,換保險管時將保險盒撬開即可。
1.4 儀器要解決的問題及測試原理
1. 氧化鋅避雷器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 由於氧化鋅避雷器取消了串聯間隙,在電網運行電壓的作用下,其本體要流通電流,電流中的有功分量將使氧化鋅閥片發熱,繼而引起伏安特性的變化。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長期作用的結果將導致氧化鋅閥片老化,直至出現熱擊穿。
② 氧化鋅避雷器受到衝擊電壓的作用,氧化鋅閥片也會在衝擊電壓能量的作用下發生老化。
③ 氧化鋅避雷器內部受潮或是絕緣支架絕緣性能不良,會是工頻電流增加,功耗加劇,嚴重時可導致內部放電。
④ 氧化鋅避雷器受到雨、雪、淩露及灰塵的汙染,會由於氧化鋅避雷器內外電位分布不同而使內部氧化鋅閥片與外部瓷套之間產生較大電位差,導致徑向放電現象發生,損失整支避雷器。
2. 為什麽要測試阻性電流
判斷氧化鋅避雷器是否發生老化或受潮,通常以觀察正常運行電壓下流過氧化鋅避雷器阻性電流的變化,即觀察阻性泄漏電流是否增大作為判斷依據。當氧化鋅避雷器處於合適的荷電率狀況下時,阻性泄漏電流僅占總電流的10%~20%,因此,僅僅以觀察總電流的變化情況來確定氧化鋅避雷器阻性電流的變化情況是困難的,隻有將組性泄漏電流從總電流中分離出來,才能清楚地了解變化情況。
3. 理論及實踐結論
已有研究指出:
① 阻性電流的基波成分增長較大,諧波的含量增長不明顯時,一般表現為汙穢嚴重或受潮。
② 阻性電流諧波的含量增長較大,基波成分增長不明顯時,一般表現為老化。
③ 僅當避雷器發生均勻劣化時,底部溶性電流不發生變化。發生不均勻劣化時,底部溶性電流增加。避雷器有一半發生劣化時,底部溶性電流增加最多。
④ 相間幹擾對測試結果有影響,但不影響測試結果的有效性。采用曆史數據的縱向比較法,能較好地反映氧化鋅避雷器運行情況。
4. 儀器測試原理及特點
① 測量電壓、電流信號、進行快速傅立葉變換,分別計算性分量、阻性分量(基波、諧波)。
② 采用FPGA硬件采樣技術、程控放大技術,使得采樣速率提高到200k,可真實采集到原始電流、電壓信號。使得測試結果穩定、可靠。可有效濾除高頻幹擾諧波。
③ 采用嵌入式工業處理器,使得運算速度加快,設置方便,可以模型多算法,測試方法的透明度增加,把儀器作為一個分析工具,真正做到隨心所欲。
④ 三相同時測試,可方便除去相間幹擾。(此項可軟件選擇)
⑤ 可采用軟件的方法找到電壓基準,從而不需從PT上取電壓信號。(此項可軟件選擇)
⑥ 軟件具有數據庫管理等功能。
⑦ 由於采用內部鋰離子電池及數據無線傳輸技術,現場測試十分方便。
1.5 儀器麵板介紹
儀器麵板如圖1所示。
插入電源線後,儀器即進入充電狀態,不必打開電源開關。完成充電的時間為5小時。充電完成後,儀器自動切斷充電回路,不必考慮儀器的過充電。儀器放置一段時間後,內部電池會自然放電。因此,使用前要進行充電。充滿後的工作時間不小於4小時。
圖1
1.電源插座 |
2.內核複位 |
3.電流輸入 |
4.量程轉換 |
5.電源開關 |
6.參考電壓信號輸入 |
7.接地端 |
8.收、發單元充電接口 |
9.充電指示 |
10.打印機 |
11.usb接口 |
|